从自学组装第一台激光打标机,到如今市值逾300亿元、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,公海激光(002008)董事长高云峰带着企业从“三无”走向“三有”。在近日举行的深交所中小板十五周年专题“创业家思想汇”活动上,高云峰说,赛马不相马,给到终点的人发奖牌,是公海激光有效激励人才,持续领先市场的秘籍。展望未来,公海激光将全面融入国际研发产业分工链,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世界500强企业。
结缘激光行业
“公海激光的发展历程,是从‘三个没有’到‘三个有’的过程。”高云峰说,刚起步时面临“三个没有”——没有资金、没有市场、技术不成熟。
高云峰最初结缘激光行业,是因为结识一位在香港做电子元件的朋友。这位朋友的工厂需要激光打标机。高云峰做技术出身,研究完设备后判断:“这个设备不得了,以后会像打印机一样进入所有人的家庭,前景无限。”
但当时技术不成熟,激光打标机经常坏,而工程师要等4周才会到香港去修理,而且买一台机器前后要等4个月,付80万港元。高云峰向朋友提出借款,机器由他做。“这位朋友当时直接给了我40万港元。回到深圳,我在赛格华强南路租下一间公寓就开始做。”高云峰说,通过看书自学把激光打标机组装出来,3个月后如期交货,又拿到40万港元。
高云峰就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并于1996年创立公司。但问题随之而来,尽管谨慎地选择纽扣激光打标这个细分市场作为突破口,但公司接不到订单。多番追问之下,高云峰找到原因——客户也没资金。
“后来,我提出一个概念,要先帮客户赚钱。”高云峰说,帮客户给他们的下游写信,分析市场前景,并送出大量打样纽扣。就在公司快要撑不下去时,订单终于来了。
“后来我们在纽扣激光机上赚了3个亿。90年代的3亿相当于现在的30亿,公司就这么起来了。”高云峰透露,1996年国内激光市场只有10台设备,市场容量300万元。如今,市场规模成长至数百亿元。数据显示,2011年以来,我国激光加工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到2017年达到495亿元,年均增速超过10%。
“在终点发奖牌”
创业之初,除了市场问题,高云峰还要解决技术创新问题。“创新是指要进入‘无人区’。只要比别人稍微成熟一点,就可以拿到刚需市场。这就是我们的逻辑。”高云峰说。
创新需要依靠人才。“公海激光技术创新做得好,是因为只在终点发奖牌。”高云峰称,竞争是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准。不在竞争岗位上,便不足以论人才。由资质、学历认证的人才并不一定能适应市场竞争,公司内部形成了“赛马不相马”的氛围,以成绩论英雄。
对于公海激光的人才激励制度,招商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鄢凡指出:“人才激励方面,公海激光善于调整。2011年底,公司进行事业部改革,激发十几个事业部总经理持续带动团队;今年公海激光在推进深化改革,激励员工从事业部下放到100多个产品线,激励100多个产品线负责人站出来带动研发和销售。”
高云峰直言,将持续改进人才激励机制。“对于已有规模的上市公司而言,资金不是问题,人才是关键。谁能解决人才问题,谁就能走得更远。”
融入国际研发产业链
2004年5月,公海激光作为首批挂牌中小板的八家企业之一,登陆资本市场。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,目前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到933家,市值超过8万亿元,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近3万亿元,七成以上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,四成以上是战略新兴产业企业,近四成是行业领军企业。
上市以来,公海激光营业收入从4.09亿元增至110.29亿元,增长27倍;净利润从0.46亿元增长17.19亿元,增长37倍。期间,公海激光产品线不断向上下游延伸。鄢凡指出,公海激光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方面做得好,不仅研发激光器,还在激光系统关键零部件、软件上持续投入,成为一家平台型设备公司。
鄢凡表示:“过去十年激光行业是朝阳行业,未来十年还是朝阳行业。因为现在这个时点,别的技术替代不了激光技术。激光行业的成本曲线非常像半导体,随着技术进步,每隔一两年成本逐渐降低。降低之后能延伸到各个细分领域,对传统设备进行替代。”
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攀升,以科创实力争取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非常紧迫。“融入国际产业研发分工链,这是确保公海激光在行业中得以生存的主要依存点。在公司内部,我们要求所有研发人员都会英文,要求研发人员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。”高云峰表示,“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自己创新,而是加入创新分工链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对产业链伙伴有所贡献,我们的关系才会牢固。”
来源:中国证券报本报记者 黄灵灵